語言文化兼修 提升英語教學
永利集團3044歡迎光臨英國阿伯丁大學訪問學者陳蕾
自2016年11月8日起,我與全國其他省份的38名高校英語教師在英國阿伯丁大學開始了為期6個月的學術研修,我們的主要學習任務為外語教學法。該項目是由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與英國阿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合作開展的“高校英語教師出國研修項目”,旨在提高中西部高校英語教師的教學理論和實踐水平。
阿伯丁大學于1495年創立,是中世紀創建的四所蘇格蘭古大學之一,也是英國僅次于牛津、劍橋、圣安德魯斯及倫敦大學的第五古老大學,以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古典肅穆的校園建筑、發明性研究而聞名。學校坐落于擁有“花崗巖之城”之美譽的海港城市阿伯丁市,500年歷史的古建筑群仍在使用當中,并已成為英國的風景名勝。
此次學術研修主要在阿伯丁大學的語言中心完成。截止目前,我們完成了以下幾個部分的學習。在第一階段“語言與文化”的學習中,三位來自美國、英格蘭和蘇格蘭的老師帶領我們分別完成了英國的地理、歷史、教育、政治、社會福利、社會體制等23個方面的學習內容,文化常識得到了補充,重要的是通過聽說讀寫等多方面的浸泡式鍛煉,我的英語語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第二階段“外語教學法理論”的學習中,語言中心的Julie 和Allison帶領我們梳理了外語教學法理論的發展歷程,著重分析了相關理論在聽、說、讀、寫四大課程體系中的運用,并邀請阿伯丁大學語言學在讀博士Manu為我們講解了二語教學的相關理論。
第三階段主要對如何進行英語教學領域的學術研究進行了系統性的學習。語言中心的老師從學術研究的入門開始,逐漸過渡到EAP\ESP\EMI\CLIL等專門性領域的教學與研究,期間邀請倫敦英語培訓師Barbra、國際語用學專家Peter Grundy、雅思考官Annie及阿伯丁大學在創造性寫作、翻譯工作坊和語篇分析等領域的專家就其擅長的領域結合英語教學與學術研究為我們進行了階段性的講座和培訓。這一階段的學習最為重要,也相對復雜,需要進一步的梳理和消化。與此同時,我們培訓結束時需要完成的baby research也展開了,我的導師是Annie,我們進行了第一次見面,基本確定了研究的方向和重點為“混合教學模式下的英語翻譯課程設計”,我與Annie一起梳理了研究思路,她向我推薦了相關文章,并幫助我明確了下一次會面前需要完成的任務。我們于此同時也深入阿伯丁大學永利集團3044歡迎光臨的真實課堂,從教師課堂提問的藝術、課堂秩序的維持及教師反饋的語言藝術等三方面進行了觀察并分小組討論后完成了15分鐘的課堂匯報。
第四階段的學習主要是圍繞學術寫作“Academic Writing”展開的,其中主要學習了SPSS軟件的運用、如何收集資料、如何調查研究等,也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完成最后的baby research,期間與導師進行了第二次會面,導師就研究目的和文獻綜述中的疑慮和問題逐一進行了處理。
第五階段為提交baby research并完成最后的課堂展示。
在學習方面,對比中英兩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我有以下體會。
1. 英國大學教育理念的精髓在于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課堂教學強調師生間互動,全面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習過程,注重引導和啟發學生。在教學中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鼓勵學生想問題、提問題和發表見解,學生可以大膽質疑,而老師也不以為忤。課上普遍采用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課后作業的完成強調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的體現。作為教師更多的是以人文主義及人本主義的思想來對待每個學生,以尊重心理學和認知規律來組織教育教學活動,以第二語言習得的理論成果來優化教學,以多樣化的真實的材料來鼓舞學生,努力拓展教學資源,客觀全面地來評價學生及其學習成果。我對“以學生為中心”“有效課堂”“高效課堂”這些措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只有學生的思維盡可能被激活,調動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
2. 我所在的高校課堂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能力訓練不突出,學生參與度不夠,教師“一言堂”現象普遍。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大多身居課堂,大量與未來職業相關的專業實踐活動、實訓環節未能得到很好落實,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差,課堂的參與感不強。感覺整個課堂是教師的主場,學生只是拿著入場券來看一場精心準備的話劇。中國民間有一句對中國教學形容得及其準確的話:“教書是一場盛大的暗戀,你費盡心思去愛一群人,結果卻只感動了自己。學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學生如初戀。”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對這句話深有體會,對比中英課堂教學,深深的體會到了國內的教師在課堂上唱主角唱慣了,總覺得自己不多講一些,對學生不多管一些,就對不起課堂的50分鐘。現在覺得,教師就像父母,需要給自己的孩子多一點空間,多一點自由,多一點信任。
3. 在所有教授我們課程的教師中,大家的經歷是十分豐富的。Allison曾在日本教過英語;Annie除了教英語,還是雅思的考官,也在家里教授商務英語的網課;Manu本人是在讀博士,但曾在意大利的小學里教過十年的英語。在國內,我所在的高校正處于轉型時期,強調教師不僅要有專業背景,還要有職業背景,我想也是要求教師的經歷要是豐富多彩的,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更有說服力,才更加的吸引學生。而目前,我和我的同事們大多都是從一個象牙塔走進另一個象牙塔,我們說起理論來頭頭是道,但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實際操作能力卻比較匱乏,也就無法很好的去引導我們的學生增強其實踐能力。
4. 在中國,有句名言叫做“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這句話強調了與現代化的硬件條件相比,教師在高校教育中顯得尤為重要。但到了英國之后,也參觀了幾所大學,深深地覺得如果現代化的硬件設施可以極大的方便師生的教與學,那不是一件錦上添花的事情嗎?所有歐洲的高校對任何一所有學籍的學生免費提供wifi,即在阿伯丁大學上學的我們到了牛津劍橋也可以免費的享受wifi。在阿伯丁大學,幾乎每個教室都有打印復印機,免費提供給教師,學生也只需要支付少量的費用便可以自由的使用,學校的機房只要輸入自己的賬號和密碼也可以免費的使用,這給給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圖書館里有專門提供給小組學習的區域,并且配有投影儀,方便學生完成小組討論。
文化方面,此次進修是我從教以來第一次走出國門,到一個母語是英語的國家來學習。深深的感受到作為英語教師,在國內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遠遠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高校英語教師。主要有以下幾點收獲:
1. 日常交際用語的重要性。剛到英國的時候去商店買東西,店員總會友好的說“hi,there.”,開始的時候總是覺得很奇怪,而且不知道如何回應。后來才明白這是一種隨意的打招呼的方式,就簡單回應hi就可以了。開始時去外面的餐廳吃飯,就隨處可見的burgher king 都不知道怎么點餐,這是時候真的覺得自己多年的英語白學了。后來我們就把去過的餐廳的菜單拍下來,回來惡補,漸漸的就好多了。還有我的一次個人經歷,我給santander銀行打電話說銀行卡掛失的事情,對方說“could you tell me your database?”我心里在想什么是database?重復了兩遍之后,我終于明白了對方說的是date of birth.汗顏!實際英語交流中對方不可能永遠都是說RP的人,多少帶一點蘇格蘭口音,就會對聽力造成極大的困擾。說明了我平時還是接觸的口音太少,總是標準的英音或者美音,現在看來并不利于英語的使用。
2. 親歷英國文化的起源地。作為11月份來阿伯丁大學進修的項目組成員,我們雖然沒有趕上最好的季節,每天日照也只有7-8小時,但是這個時段的節日是最多的,我們親歷了英國諸多的節日,也在這些節日公休的bank holidays出去游歷了英國的大山名川。當我在阿伯丁的街頭看到馴鹿的游街時,興奮的像個孩子,看著圣誕老人乘坐雪橇,仿佛真的覺得他來自于北歐的某個地方,帶著禮物準備挨家挨戶的派送;圣誕游行中的白雪公主、冰雪女王像極了童話故事中的描述,讓人真正的沉浸在節日的氣氛當中,而非國內描述的人們在街道上互相廝打,甚至有死傷的可能性。圣誕節的假期,我和朋友一大早驅車來到莎士比亞故居,漫步在雅芳河畔時,英國文學課上的情景變得那么真實,句句經典臺詞回蕩在耳畔,一切宛如昨日。春節的假日,站在大英博物館的Rosetta Stone面前,翻譯課上曾經無數次給學生講過的有翻譯記載的最古老石碑讓我心潮澎湃。走過唐寧街10號,查令十字街84號;聆聽大本鐘的整點報時,摸摸特拉法加廣場的獅子;穿過海德公園,走過溫莎城堡,也許只有這樣,才能深切得感受到英國獨有的文化,才能在教授英語時顯得更有底氣。
3. 感受中英文化的差異。初到英國之時,上課找教室時總是忘記在英國一樓叫做ground floor,而我們國內的first floor在這里是二樓,不過現在已經習慣了。在英國,即使是偏僻的鄉間或是湖泊的盡頭,只要有衛生間的地方,基本都會提供紙巾、洗手液、烘手機等,無需自備紙巾,而且要求一般的紙巾必須入廁,不允許扔在垃圾筐里面。每個家庭或者我們所住的學生公寓,垃圾是一定要分類的,大致分為生活垃圾、可回收垃圾、建筑垃圾、廢舊家具、電器、電池等,如果不按照要求進行分類是要被罰款的。街道上的垃圾桶作用也是各不相同,不能隨意丟棄。任何情況下室內都是不允許抽煙的,所以大街上經常可以看見幾個人站在咖啡館或者超市門口抽煙。中國人走到哪里都喜歡拍照,不管是拍人還是拍景。上課時老師一再的強調這些課件隨后會發到郵箱中,但是同學們還是不由自主的拍照,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在外旅行時,我們最擔心的也是手機或相機電量耗光,不能將美麗的風景定格為永恒。但英國人上課或聽學術報告時很少拍照,甚至都不隨身攜帶手機,總是拿著筆記本或者手提電腦在飛速的記著重要的知識點或問題;旅行時我們說這里的風景真美,于是會立馬拿出手機拍照,但是他們只是靜靜的站在那里,欣賞片刻,然后向著下一個目的地進發。在英國,人們祭奠逝去親友的方式多種多樣,而墓地也多建在城市的重要位置并為大家所重視,有的人也會選擇在海邊捐贈一把長椅來懷念親人,長椅上刻上一首美麗的小詩,想念的時候帶上一捧親人生前喜歡的小花,來這里靜靜的坐上一會兒,也不失為祭奠的好辦法。
在發現文化差異的同時,我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傳統的英國文化也在逐漸的消亡。周末我們有時會去教堂體驗生活,發現去教堂做禮拜的人絕大多數都是滿頭華發的老年人,很少見到有年輕人。我們曾經與當地人攀談,老人們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但也很無奈。英國喝下午茶的習慣由來已久,但現在咖啡館里喝下午茶的人也都是老年人。似乎這一點上和中國有些許類似,年輕人快節奏的生活和越來越大的工作壓力讓其無法在傳承這些典型的英國傳統文化習俗。
4. 感受傳播中華文化的快樂。在阿伯丁大學學習期間,我有幸作為孔子學院的中文志愿者,到當地的peter culter school完成為期五周的中文授課項目。孩子們的求知欲望是非常大的,并且都非常聰明,課堂的氣氛非常活躍,并且孔子學院提供的教學資料很適合小學五年級的孩子,既學習了基本的中文表達,也通過制作龍、風箏,寫毛筆字等活動傳播了中華文化。對于我來講,用英語來教中文是首次嘗試,對象又是小孩子,頗具挑戰,但也沒有想象中的困難,說明從教數年也算是積累了一定的講臺經驗。另外,國外小學的氛圍感覺更為寬松和活躍,學生人數少,環境和課程的設計是幼兒園的一種延續,孩子更多的是從快樂中體會學習。這樣的課程設置有助于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導地位,但與此同時,通過與當地的華人家長交流,也發現這種幼兒園式的小學教育的弊端在于孩子的數學能力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而我們同學當中也有孩子在當地的小學讀二年級,老師的評估說數學小學階段已經不用再學了。
5. 感受英國的語言學術氛圍。在英語研修期間,我們有幸參加了阿伯丁第一屆語言學研究生大會和在ST. Andrews大學舉行的2017EAP學術會議。給我整體的感覺是研究成果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比較強。如在EAP學術會議上,大部分的發言者針對教學過程中的COHESION和COHENRENCE從各方面進行了闡述,發言的過程簡單清晰,容易掌握,互動性強;研究方法實踐性強,很多軟件、平臺我們都可以直接有選擇性的使用,這對回國后自己展開學術研究和教育教學改革都是極大的啟發和幫助。通過幾次學術會議,能夠明顯的感覺到學術會議的氛圍比較輕松,較接地氣,而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的文章往往晦澀難懂,感覺高高在上,不易于高校的科研和教學的“青椒們”學習和使用。
總之,外出進修的生活是忙碌而充實的,也是充滿挑戰和精彩紛呈的,半年的時間在感覺一瞬而逝,我也在這種母語環境中收獲了很多。與此同時,我覺得對于高校英語教師出國研修項目來說,如果阿伯丁大學的師資配備和課程設置上能更精益求精則更好;另外,感覺由于進修教師的年齡、教學領域、區域差別較大,大家外出進修的目的各不相同,導致每位學員都對進修有不同的期待,所以建議在年齡和區域的劃分上能更為精確一些,使研修目的相似的老師能自成一班,學到更多的知識。最后,期待有更多的老師能走出國門,開闊視野,進一步提高學術能力和教學能力。
(撰稿/陳蕾 審核/張哲華 發布/阮緒紅)